重慶市柑橘產業發展現狀與主要成效
1 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截止到2017年底,重慶市柑橘栽培面積達21.33萬公頃,產量超過300萬噸,實現了產業規模的十連增。其中晚熟柑橘8.67萬公頃,產量80萬噸,綜合產值約290億元。重慶市有36個區縣生產柑橘,柑橘區域布局由分散到集中,已逐漸向三峽庫區柑橘優勢區域靠攏,重慶市約80%的柑橘果園基地、90%的柑橘產品、全部晚熟柑橘標準化基地和橙汁加工企業均集中于庫區的柑橘主產區縣。忠縣、開州、長壽、云陽、奉節、萬州等6個區縣的栽培面積超過1.33萬公頃,產量都在15萬噸以上,經過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目前初步形成6個柑橘產業帶,即:萬州、開州、云陽、奉節、巫山等地5.33萬公頃晚熟鮮銷生產基地,環長壽湖1.33萬公頃晚熟柑橘生產與景觀基地,以忠縣為主,萬州、開州、長壽為輔的4萬公頃加工柑橘基地,以潼南為中心的2萬公頃檸檬生產基地,以梁平、長壽為中心的3.33萬公頃優質柚子產業基地,以江津、永川為主的渝西及近郊2.67萬公頃鮮銷基地。
2 品種結構得到優化
重慶市冬季柑橘受凍機率較小,具備發展晚熟柑橘的自然氣候資源。晚熟柑橘成熟期在2—5月,避開了國內外柑橘以及其他鮮銷水果的集中上市高峰期,市場潛力看好。2008年以來,重慶市委市政府堅持“不與兩湖搶早,不與贛南爭中,差異化發展”的柑橘產業發展戰略,出臺了相關政策保障措施,高效整合農業、移民、國土、農綜、扶貧等部門的資金和力量,全力推進晚熟柑橘基地規?;ㄔO。近十年來,通過良種補貼、標準建園、果園改造等政策引導產業品種結構調整優化,2017年底早中晚熟品種比例已調優至25∶34∶41,極大地延長了柑橘鮮果供應期,基本實現庫區柑橘成熟上市期從9月到翌年7月的周年覆蓋。品種熟期的調整優化提升了重慶市柑橘種植綜合效益,促進了橘農增收致富。
3 區試工作常態運行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通過“948”項目從國外引進了一大批柑橘新品種,許多品種未經系統的試驗評價就推廣應用。由于國外引進品種的原生態條件與重慶獨特生態條件之間存在差異,多數品種逐步暴露出產量低、品質差、抗逆性弱等適應性問題。為進一步確定國外引進和國內自主選育的柑橘新品種在三峽庫區的生態適應范圍,重慶市農業委員會2011年底開始在江津、忠縣、萬州、開州、云陽、奉節等地建立了市級柑橘品種區域試驗(簡稱區試)基地,2017年新增了梁平區試基地,重點開展柚和日系雜柑的試驗評價。區試工作系全國柑橘產業發展中的一項開創性的公益工作,由重慶市農業委員會總體領導,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作為技術支撐單位牽頭組織實施,2013年重慶市農業委員會專門出臺了重慶市柑橘品種區域試驗管理辦法(渝品審發〔2013〕9號),從制度上約束重慶市的柑橘品種推廣應用行為,做到新品種“先區試,再推廣”,并委托技術部門制定了柑橘品種區域試驗技術規程,從技術層面上規范品種的系統評價方法。目前,區試基地已接收參試柑橘新品種22個,通過重慶市品種審定委員鑒定的新品種有5個,為重慶市柑橘產業發展后續品種儲備奠定了基礎。
4 苗木繁育全國領先
自 2002 年以來重慶市率先建成全國首個柑橘無病毒三級良繁體系,在全國率先繁育推廣無病毒容器苗,實現了苗木繁育工廠化、生產規?;腕w系標準化。據統計,重慶市12家柑橘定點育苗企業2016年出圃柑橘無病毒容器苗742.68萬株,其中272.9萬株銷往市內;2017年在圃柑橘嫁接苗1 133萬株,在圃砧木苗4 300萬株,重慶柑橘育苗產業繼續呈現蓬勃發展態勢。近年來柑橘種苗需求較大,尤其廣西、云南、四川及重慶等地,據分析,全國柑橘種苗需求約2億株,其中容器苗約5 000萬株,跨省調運在2 000萬株左右,預計2018年重慶市出圃柑橘無病毒容器苗將達到2 000萬株左右,約占全國總量的40%。
5 種植技術不斷創新
近年來,重慶市柑橘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加大,技術和產品產出有新突破。柑橘營養診斷與精準施肥技術已成為柑橘上一項成熟的應用技術,2014年被農業部列為當年全國柑橘領域唯一主推技術,已在重慶、四川、江西等地累計推廣26.67萬公頃,示范果園可增產5%~10%,優質果率可提高20%,有效解決生產中許多潛在的缺素與中毒癥,以及盲目濫用化肥造成對土壤、水體的污染,節約成本開支5%~10%。太陽能頻振殺蟲、紅黃藍三色粘蟲板、抗藥性捕食螨等病蟲害綠色防控先進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從而降低了柑橘生產成本,減少有毒農藥的使用量。晚熟柑橘的防凍、防冬季落果、防枯水等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并獲得2017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此外柑橘果園全程機械化技術、智能肥藥水一體化技術、“豬-沼-橘”生態農業模式等方面研究也有新進展。
6 質量安全得到提升
近年來,柑橘潰瘍病、黃龍病及柑橘大實蠅等檢疫性病蟲害呈蔓延之勢,嚴重威脅著我國柑橘產業健康發展。2007年7月重慶市政府重點針對柑橘潰瘍病、兼顧柑橘大實蠅分布情況及傳入途徑,充分發揮三峽庫區的天然隔離屏障優勢,科學設立覆蓋奉節、云陽、開州、萬州、忠縣、長壽等19個柑橘主產區縣的非疫核心區和包括巫山、潼南、武隆等3個區縣的緩沖區,建成全國首個柑橘非疫區,建立起了柑橘疫病控制的有效機制,降低了產業大發展風險。此外,按照現代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體要求,重慶市不斷提高果品的檔次和水平,著力推行生產基地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加強農藥殘留常態化監測,杜絕高毒、高殘農藥使用,2010年以來全國農殘抽檢中年年合格,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較大提高。
7 產業鏈條延伸增效
經過10多年的努力,重慶市成功構建“品種培育與試驗評價—種苗繁育—標準園建設—橙汁加工—包裝貯運—市場銷售—品牌建設”產業鏈條。將柑橘產業與生態扶貧、鄉村振興相結合,向第二、三產業延伸,實現與文化、休閑和生態保護有機結合,形成了柑橘種植企業、柑橘種植合作社及數萬橘農為主體,143家銷售企業和上萬果品經紀人為紐帶,5家橙汁加工企業為支撐,集柑橘種柑橘,商品化處理和銷售為一體柑橘產業集群。建成柑橘商品化處理設施32條,產地預貯預冷設施30個單元,大型果品中轉冷庫5萬噸,橙汁加工及果實商品化年處理能力達到200萬噸。
8 品牌建設扎實推進
2011年市政府斥資1000萬元用于重慶柑橘公共品牌的建設,重慶柑橘LOGO標識形象廣泛應用,“重慶柑橘五月鮮”的廣告語深入人心,由著名攝影師趙曉時指導拍攝的重慶柑橘廣告片已在央視、重慶衛視和鳳凰衛視等向全球播放,提升了重慶柑橘在國際市場的認知度和競爭力。具有地方特色的奉節臍橙、萬州玫瑰香橙、開州春橙等品牌已走入全國市場,奉節臍橙品牌價值23.25億元,位居全國橙類第一,2018年4月開州春橙登上央視,實現了品牌的深度公眾宣傳。通過組團參加國內外果品展,柑橘銷售市場不斷拓展,分別形成了以進入大宗批發市場為主,農超對接,門店直銷、會員配送、出口為輔的營銷模式。近幾年,大力探索柑橘互聯網銷售,拓展了銷售渠道,提升了果品銷售價格,增加了果農的收入。以奉節“臍橙e點通”、梁平“天農八部”為代表的電商呈井噴態勢,2017年奉節縣通過電商平臺銷售5 000 t以上,成效顯著。
9 發展機制力求創新
近年來,為進一步盤活現有果園生產能力,促進產業增效,以機制體制創新激發和保障產業發展活力,重慶市相關部門在多方面展開了機制創新研究和實踐。1)資源整合機制。充分發揮各部門、各區縣優勢,整合移民、農業、林業、農綜、國土、扶貧等部門資金和力量,為柑橘種植提供基礎平臺和資金支持。2)投入補助機制。建立以專業合作社投資為主體,企業、業主和農民共同參與,各級政府資金補貼為輔的多元投入機制。3)果園管護機制。針對當前農村果樹生產單元小,外出務工多,果園管護不到位的現象,運用市場機制,對果園進行了“技術托管”的機制創新。4)柑橘保險機制。各級財政對農戶參加柑橘保險給予保費補貼,抵御因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的風險。5)柑橘擔保機制。成立重慶市農業擔保公司,加大柑橘擔保投融資力度,解決柑橘發展融資難題,目前重慶市已開展農業保險險種24個,其中柑橘保險已覆蓋了13.33 hm2以上的生產基地。下一步將積極引導農民合作社、柑橘大戶、家庭農場等參加政策性柑橘保險,引導與促進加工企業、股份合作社建立內部風險保證基金。
特別聲明:本文來自網易自媒體平臺,科正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